公告详情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突破!上海理工大学团队探索废水处理新路径,低碳解决方案未来可期

2025 年,水处理领域再添技术研究新成果。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刘洪波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新技术在废水处理减污脱盐中的发展与挑战》,已正式发表于《净水技术》2025 年第 8 期。该研究针对传统废水脱盐技术能耗高、成本高、碳足迹大的行业痛点,深入探索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在废水减污脱盐中的应用潜力,为推动水处理技术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传统膜分离技术虽能产出高质量水,广泛应用于废水脱盐和海水淡化,但高能耗、高成本、高碳排放的问题始终制约其大规模推广。而正向渗透技术凭借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可扩展性强等优势,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不过,正向渗透技术仅能浓缩废水,无法有效降解污染物,且后续处理成本较高。

刘洪波团队创新性地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与正向渗透技术耦合,研发出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该技术融合了两种技术的核心优势:一方面,借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生物电化学过程,在阳极室厌氧环境下通过电活性微生物催化污染物氧化,阴极室好氧环境下发生还原反应,实现电子和质子迁移并产生电能;另一方面,利用正向渗透膜的渗透压梯度,推动废水(原料液)中的水分子向高渗透压的盐溶液(驱动液)移动,同时截留污染物和盐离子,达成废水减污、脱盐与能量回收的 “三位一体” 目标。

研究数据显示,OsMFC 技术展现出优异的处理效能:采用氯化钠作为驱动液时,系统电能输出和脱盐效率显著提升;选用薄层复合膜(相比传统醋酸纤维膜,孔隙率和机械强度更优)时,膜通量和污染物截留效果更佳;对有机污染物的 COD 去除率可达 63%~95%,处理家庭废水时能实现 24.3%~72.2% 的体积浓缩减量化,处理垃圾渗滤液时总有机碳(TOC)、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均超 70%。在产电性能上,OsMFC 也表现突出 —— 以 58g/L 氯化钠为驱动液时,其最大功率密度达 4.74W/m³,远超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的 3.48W/m³;空气阴极 OsMFC 的输出功率更是传统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近 2 倍。

不过,该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刘洪波团队在研究中指出,浓差极化会降低膜的水通量,其中内浓差极化难以通过提高流速解决,传统膜改性方法又耗时昂贵;膜结垢(尤其是生物结垢)会导致膜孔隙率下降,进一步加剧浓差极化;反向溶质通量则可能造成阳极室盐离子累积,导致电活性微生物失活,同时降低质子跨膜传输效率,影响产电与脱盐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匹配驱动液与正向渗透膜活性层选择性,控制浓差极化和反向溶质通量,例如选用聚丙烯酸作为 pH 响应型驱动液可降低反向溶质通量;在膜表面添加防污涂层、采用反冲洗技术,减少膜结垢现象;将 OsMFC 与微生物脱盐电池、人工湿地等技术耦合,或作为反渗透等海水淡化技术的前处理工艺,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并降低能耗。

未来,团队还将重点攻关四大方向:开发低成本、高水通量的纳米结构或仿生改性膜材料;筛选培养高效电活性微生物,优化微生物与电极间的电子传递效率;完善 OsMFC 反应器放大设计,减少系统能量损失;探索利用盐厂盐水、反渗透废水等廉价易得废水作为驱动液,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若想深入了解该研究的技术细节与数据,可访问《净水技术》官方网址www.jsjs1982.com,或关注微信订阅号 “净水技术”“净水万事屋”,获取期刊最新论文、行业动态及技术解读,助力水处理领域从业者、研究者把握技术前沿,推动低碳废水处理解决方案的落地与应用。

期刊简介

    收录情况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 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SCD)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A)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开放存取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 Research4Life(HINARI)收录

    微信截图_20221026164145.png

    主管单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       编:顾玉亮

    执行主编:阮辰旼

    国内刊号:CN 31-1513/TQ

    国际刊号:ISSN 1009-0177

    邮发代码: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