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长沙段夏季藻类频繁暴发,然而常规混凝工艺对原水中的藻类及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去除效果欠佳,对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预氧化混凝法由于除藻效果较好,而且不需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处理构筑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以长沙市水厂藻类暴发时的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例,探讨了预氧化混凝法的除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混凝时,10 mg/L聚合硫酸铝(PAS)的除藻率为92.7%,分别使用K<sub>2</sub>FeO<sub>4</sub>、ClO<sub>2</sub>、KMnO<sub>4</sub>、O<sub>3</sub>或NaClO对藻类进行预氧化处理后再混凝,除藻率最高提升至100.0%、99.1%、98.2%、98.2%或96.4%。0.2 mg/L K<sub>2</sub>FeO<sub>4</sub>或KMnO<sub>4</sub>使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较单独混凝分别提高了12.3%和19.4%,而同等用量的ClO<sub>2</sub>、O<sub>3</sub>和NaClO则造成藻液中的DOC水平增加。质量浓度≤1.0 mg/L的K<sub>2</sub>FeO<sub>4</sub>、KMnO<sub>4</sub>或ClO<sub>2</sub>处理样品中未检出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和微囊藻毒素-LR。K<sub>2</sub>FeO<sub>4</sub>对三氯甲烷(TCM)、总卤乙酸(HAAs)和总三卤甲烷(THMs)的去除效果最佳,0.5 mg/L的K<sub>2</sub>FeO<sub>4</sub>对上述消毒副产物的去除率分别为59.8%、73.4%和59.7%。综合除藻效果、DOC去除率、藻源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效果,推荐水厂用0.5~1.0 mg/L K<sub>2</sub>FeO<sub>4</sub>+10 mg/L PAS去除铜绿微囊藻,其成本低至2.225×10-2元/m3。
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实现南方某市优质饮用水入户,通过对目前供水管网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供水管网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不同季节、余氯及停留时间等参数条件下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情况的影响。 研究表明:供水管网系统中常规水质指标如浑浊度、余氯和溶解性有机物主要取决于出厂水的浓度,供水管网中余氯变化较大,在管道中进行补氯有利于提升供水管网中不利点的居民饮用水安全。 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在供水管道中检测方便、检测限较低且不受其他工艺影响且检测浓度较低,可有效指示供水管道中存在的异常风险。 三氯甲烷与卤乙酸是供水管网系统中主要存在的DBPs,其生成受到出厂水水质、管道、管道距离及季节性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供水管线中的含量变为随管线距离增长而增大;在温度较高的季节DBPs 生成浓度高、反应速度快,应受到重点关注。
通过试验对长江原水进行氯化消毒,从分子量、亲疏水性、极性和带电性的角度比较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进行潜能分析,探究试验水中有机物所具有的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前体物中主要为10 k Da的大分子,且以疏水性、极性和非正电的有机物为主;氯化后,饮用水中可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有机物在10 k Da的区间内,且以亲水性、非极性和带正电的组分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单位潜能最大。
面对磷资源耗竭和水体富营养化双重危机,磷的去除与回收已成为当前可持续污水处理与资源回用的热点话题。水体中磷的来源与存在形式决定了从污水厂富集并回收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磷富集与回收的技术分为生物型与非生物型,生物富磷与结晶法回收联用是目前污水厂实现磷资源回收的主要途径。文中系统总结了污水厂废水处理工艺中(主流工艺)和污泥处理工艺中(侧流工艺)实施磷回收的技术及特点,介绍了部分成熟的磷回收工艺;同时指出磷回收发展的新方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蓝铁矿回收、富磷生物质中含磷聚合物提取)、产业化放大与工程化应用(工艺改进、政策支持)。
新污染物是近几年在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生物积累性等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威胁,如何高效去除水中的新污染物已成为研究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纳滤作为一种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的膜分离技术,在去除新污染物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详细分析了纳滤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纳滤膜改性与膜组合工艺对新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近年来,雨污合流问题对排水系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各地投入大量资金陆续打响了雨污分流攻坚战和持久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对分流效果的科学评价。以重庆某城市污水厂服务范围为例,选择运行成效、环境经济效益、管网系统建设、管理制度4大类11个指标进行分流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系统雨污分流效果显著。改造后,运行成效显著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厂前进水浓度(COD<sub>Cr</sub>、BOD<sub>5</sub>)更高,主河道混有污水的排口数量明显减少;环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城区内环境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排水系统建设逐渐完善,管网密度和管网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分流制要求;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同时,文中总结分析了分流改造的典型经验做法及管网系统尚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工作建议。
含氯离子废水是印染、石油、化工等生产中最常见的废水,若处理不彻底而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破坏生态平衡;沿海及盐碱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很高,若直接使用将会对生产成不良影响;同时水中过高的氯离子也影响着科学试验的准确性。因此,如何高效、快速、低成本地进行水中氯离子的去除至关重要。目前报道的去除氯离子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分离法、氧化法等,文章简要介绍了水中除氯的几种方法及其机理,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常见含氯离子水体适合的除氯方法与组合技术,为水中氯离子去除方法的深入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水务信息的准确及时采集和合理有效使用,是城镇智慧水务建设与应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智慧化决策的重要支撑。为规范城镇水务信息在线采集的技术要求,做到信息准确、采集及时、操作简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组织编制了团体标准《城镇水务信息在线采集技术标准》。编制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城镇水务全流程的关键采集指标、点位和技术要求,根据应用需求提出了合理的指标分级,可用于指导城镇供排水领域信息在线采集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推动水务行业的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该标准共7 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城镇供水、城镇排水、设备状态、安装与维护。文章对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关键水务信息的在线采集要求等要点进行了解读。
通过对某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进行调研,结合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管网配套严重不足、污水处理厂出水普遍超标等现状问题,对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模式、投资运营主体结构、运营机制等进行分析评估。针对经费少、主体多这两个主要矛盾,本着有效、可行的原则,提出了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的体制目标建议,从体制和机制层面为完善、优化城镇污水处理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并指导下一步本地区城镇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监管和分步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短缺日趋严重,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是目前困扰节水的难题之一,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已成为“十四五”城市供水行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文章简要介绍了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和主要控制方法。 重点结合水司自身特点,分析了实际工程应用成效,主要包括:推进独立计量区(DMA)进行的夜间最小流量监控;开展日常巡检及周期性检漏;定期开展水表轮换;改造老旧管网;布设管网压力监测点;加装水池水箱远程监控。 而通过各种不同控制手段的结合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管网漏损,2023 年综合漏损率降低为10%,研究成果以期为各水司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收录情况: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 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SCD)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A)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开放存取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 Research4Life(HINARI)收录
主管单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 编:顾玉亮
执行主编:阮辰旼
国内刊号:CN 31-1513/TQ
国际刊号:ISSN 1009-0177
邮发代码: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