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详情

2024年第5期
• 城镇水系统研究与应用 •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作者:阳子杰,陶红,李飞鹏,俞海祥,谢思雨,贾玉宝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太仓市至城建设有限公司
引用本文:何东岳, 陈娟娟, 黄鸥, 等.基于高标准环境控制的某地下净水厂通风除臭设计[J].净水技术, 2024, 43(5):188-197.
摘要:针对生物质电厂底渣(BAR)的处理处置问题,采用磁力除铁并用多层筛网同步筛分机进行磁选、筛分、清洗工艺得到不同粒径(L1:0.25~0.50 mm、L2:0.50~1.00 mm、L3:1.00~2.00 mm、L4:2.00~4.00 mm、L5:4.00~8.00 mm)的BAR 样品,并通过搭建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装置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试验,以明晰不同粒径BAR 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对BAR 进行了表征,并以15 d 内出水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sub>Cr</sub>)、总磷(TP)和氨氮等指标评价了其去污性能。 结果表明:L2、L3 对原水的处理效果整体较为优异,15 d 内出水浑浊度、COD<sub>Cr</sub>、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40%、35%以上,这与BAR 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降解有关;L4、L5等大颗粒因填充密度小、系统氧气充足,从而促进硝化细菌的生物活性,在运行后期(11~15 d)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5%以上;而L1 的粒径过小导致其容重、填充密度较大,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水流断层、氧气缺乏、微生物活性不足等现象,阻碍了对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此外,经柠檬酸-壳聚糖复合改性得到的M-L2,相较于L2,对原水中COD<sub>Cr</sub>、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42.05%、40.97%增至80.28%、60.36%,提升效果显著,与市售填料沸石、陶粒等水平相当,且成本更为低廉。研究结果为不同粒径BAR 的高值化应用以及改性BAR 在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生物质电厂底渣,粒径,填料,改性,微污染原水
基金资助:无
下载
下载量:712
查看
点击量: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