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新突破!中科院团队揭秘氯消毒副产物防控关键
饮用水消毒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但过程中产生的氯消毒副产物(DBPs)一直是公共健康领域的潜在隐患。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义团队的研究成果《氯消毒副产物研究综述:挑战、进展与未来方向》,在《净水技术》2025 年 11 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正式发表,为全球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参考。
聚焦核心痛点,解析 DBPs 危害与生成机制
该研究系统梳理了 DBPs 的种类特征与健康风险,揭示了其复杂的生成规律。研究指出,DBPs 种类已发现超 800 种,其中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是最受关注的两类,具有显著的致癌、致畸、致突变 “三致” 毒性,长期暴露可能引发膀胱癌、结直肠癌等疾病,还会损害肝肾及生殖系统。更值得警惕的是,含氮有机物生成的氮杂 DBPs(N-DBPs)毒性远超传统含碳 DBPs,而碘代 DBPs 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更是氯代、溴代 DBPs 的数倍至数百倍。
从生成机制来看,天然有机物(如腐植酸、富里酸)是含碳 DBPs 的主要前体,含氮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则是高毒性 N-DBPs 的关键来源,而水体中的溴离子、碘离子会进一步催生毒性更强的卤代 DBPs。不同水体中 DBPs 前体浓度差异显著,其中污水处理厂出水因人为污染物浓度高,DBPs 多样性尤为突出。
技术突破与现状洞察,勾勒防控技术路线
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全球 DBPs 研究热度持续攀升,2010 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中美两国成为核心研究力量。在检测技术方面,质谱联用(GC-MS、LC-MS/MS)已成为主流手段,高分辨质谱(HRMS)为新型 DBPs 识别提供了可能,但低浓度、极性强的 DBPs 检测仍面临挑战。总有机碳(TOC)与紫外吸光度(UV254)可作为便捷的前体替代监测指标,而机器学习模型在 DBPs 生成预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能精准捕捉复杂水质条件下的非线性关系。
在处理技术方面,研究全面对比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类方法的优劣:活性炭吸附和膜分离技术能高效去除 DBPs 前体,但存在成本高、需定期维护等问题;高级氧化(AOPs)和臭氧氧化去除效果显著,却面临二次污染风险;生物滤池、湿地处理等生物方法环境友好、成本低廉,适合长期低浓度处理。值得关注的是,组合工艺(如高锰酸盐氧化 + 活性炭吸附)在同步去除含碳与含氮 DBPs 前体方面表现突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展望未来方向,筑牢饮用水安全防线
研究明确指出,当前 DBPs 防控仍面临新型物种识别难、全过程风险评估不足、高效低成本技术匮乏三大挑战。未来研究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发展高通量、高精度检测技术,破解低浓度新型 DBPs 识别难题;二是深化新型 DBPs 毒性评估,完善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三是开发经济环保的组合处理工艺,强化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该综述不仅整合了 DBPs 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更针对性提出了技术优化路径,为水处理工艺升级、饮用水安全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将助力推动全球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
收录情况: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 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SCD)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A)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开放存取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 Research4Life(HINARI)收录
· 波兰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收录

主管单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 编:顾玉亮
执行主编:阮辰旼
国内刊号:CN 31-1513/TQ
国际刊号:ISSN 1009-0177
邮发代码: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