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译自Journal of Water Sustainability 2012年第2卷第2期)《自然》杂志于2009年9月出版的“你的校园有多绿色”的专题报告中,称赞同济大学加入由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领导的气候平衡网络,旨在帮助社会达到低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目标。自2003年以来,同济大学已经实施建筑升级改造和资源节约项目。2007年,同济大学被认定为绿色校园示范项目。此
作者:上海市中心城区泵站旱天放江已成为居民环保投诉、严重影响河道水质景观的主要问题,为引导削减泵站旱天放江量的工程性、管理性措施尽快实施,需实施资金补贴政策。该研究采用水量指标考核、分项补贴、分类补贴和鼓励引导原则,构建泵站旱天放江考核和补贴标准;估算确定吨水混接点调查、改造成本分别为1.63和2.27元;截流设施和回笼水设施工程新建、改造成本为108.39元/m3;合流泵站降低管道运行水位避免雨前预抽空放江,吨水运行成本增加0.091 5元;降低集水池水位至最低水位避免检修放江,所需运行费用为58.5元/万m3;根据泵站旱天放江削减补贴标准,预计可有效削减旱天放江量为1920.99万m3,占总放江量的86.58%,需一次性工程基本补贴为5120.12万元,每年运行成本基本补贴为9.33万元。
作者:通过分析雨水管道设计参数对雨水管网系统设计流量的影响,探讨设计重现期和径流系数对城市雨水管网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对城市雨水管网设计的合理性起决定性因素。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各个设计参数的最优确定方法,以合理的设计方法能够提高城市雨水管网的安全性,消除洪涝灾害。
作者:以上海市高架道路五洲大道某段为研究对象,采集和检测了19场降雨径流的水质,对径流的水质特征和营养盐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污染物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场次降雨径流平均质量浓度(EMC)差异明显,COD、TSS、TN、TP和NH3-N的EMC平均值为139、261、2.35、0.46、1.07 mg/L,其中TSS,COD的EMC平均值分别是《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31/199—2009)排放限值二级标准的2.3倍和6.2倍,溶解态氮、颗粒态磷是径流中营养盐的主要输出形式。负荷估算结果表明COD,TSS,TN,TP和NH3-N年污染负荷分别为1 317、2 473、22.3、4.3和10.1 kg/hm2·a,远高于国外的研究结果,会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该研究可为城市高架道路径流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对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亚硝胺类是饮用水消毒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其强烈的“三致”毒性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浓度分布和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对亚硝胺类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针对现有亚硝胺类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近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洗车行业用水量逐年攀升。选取了40个洗车点,实地调研其洗车方式、洗车用水来源、日均洗车数、日均用水量等信息。以此为基础,由用水水量、水价和排水水质入手,估算了上海市洗车行业整体用水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城市洗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洗车方式粗放,用水超定额难监管;低价使用水资源,公共资源损失;尾水排放超标,影响受纳水体环境。提出了在洗车行业更好地推行节水减排的建议,同时严格约束管理,加强激励引导,加大节水意识教育。
作者:碳酸根型水滑石焙烧产物对阴离子染料具有特异的吸附性能。该研究考察了两种具有不同镁铝摩尔比的镁铝复合氧化物对靛蓝胭脂红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焙烧温度、投加量、初始染料浓度、溶液初始pH以及共存阴离子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00℃焙烧处理后的水滑石对染料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高达95%,平衡吸附量高达811.5 mg/g(1.74 mmol/g);且吸附过程不受初始溶液pH和共存阴离子的影响。水滑石焙烧产物直接用于印染废水处理,脱色率达68%~84%。
作者:随着原水水质的日益恶化和水厂出水指标逐渐严苛,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超滤膜技术在现有水厂技术改造及深度处理扩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价值。不同类型、浓度的原水颗粒物对超滤膜通量及污染机理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该文针对原水颗粒物的类型和浓度,开展系统的试验研究与分析,以便为超滤膜在自来水厂提标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研究了超声处理时间和生石灰添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超声波单独对污泥进行处理时,超声3 min后污泥的沉降性能最好。但是污泥经超声波处理后又能释放大量的胞外聚合物,增加污泥离心出水的COD,使出水水质变差。CaO对污泥单独处理时,采用10‰的投加量可以显著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超声波和CaO对污泥联合处理时,以1 min的超声波处理时间和6‰的CaO投加量为最优条件,在保证污泥离心脱水效率的前提下,不仅减少了CaO的投加量,还能降低污泥离心出水的COD,改善出水水质。
作者:以某市受污染城市内河河水为原水,对研发的规模60 m3/d组合式生物膜装置进行了中试研究。组合式生物膜装置由进水过滤单元、生物处理单元、回流单元和出水单元组成,采用势能复氧、通过区域分隔和回流,在减少装置运行能耗的基础上强化污染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中试的试验进水水质下,当多级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M-HRT)分别为17.5、26.25和35 min时,随着M-HRT的增加,组合式生物膜装置对COD、NH+4-N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加,对T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降低。与M-HRT为17.5 min相比,当M-HRT为26.25 min时其值分别增加了5.3%、9.7%和3.0%,而M-HRT为35 min时分别增加了6.7%、14.3%和1.7%。出现该现象一方面在于M-HRT增加,增大了多级好氧池循环流动的次数,促进了势能跌水复氧的效果,提高了好氧池的DO浓度,另一方面在于M-HRT增加,还增强水流的剪切作用,促进生物膜的生长,增加系统的生物量。
作者:针对印染废水普遍存在的B/C较低、脱氮优质碳源不足等问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温度对印染废水厌氧水解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产生量及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染色废水,最佳厌氧HRT为15 h,VFAs浓度可达到472.1 mg/L,乙酸浓度占VFAs浓度的86.5%,其中相对于低温,中温厌氧更易于VFAs的产生,但温度的改变对于VFAs的组分影响较小。对于前处理废水,最佳厌氧HRT为60 h,出水VFAs浓度可达到692.4 mg/L。合理浓度的VFAs产生可以为后续反硝化单元提供优质的碳源,为印染废水总氮的削减奠定基础。
作者:以溶解氧(DO)突变为活性污泥中毒的预警指标,研究Cu2+、Cr6+、Pb2+、As5+4种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的毒性,并对预警活性污泥重金属中毒的测试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和重金属浓度(15 mg/L)下,4种重金属抑制活性污泥活性导致DO突变量分别为0.87、0.6、0.4和0.75 mg/L,其顺序为Cu2+>As5+>Cr6+>Pb2+,活性污泥对重金属铜中毒更加敏感。当As5+和Cr6+浓度由3 mg/L提高至15 mg/L时,活性污泥的DO突变量分别由0.32和0.27 mg/L上升至0.75和0.53 mg/L,表明随进水中As5+、Cr6+浓度增加,对活性污泥抑制性越强,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因此溶解氧突变可作为活性污泥重金属离子中毒的判别指标,快速预警污水处理厂进水重金属引发活性污泥中毒与否,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该文以排洪期东江水为原水,开展了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组合工艺处理受污染原水的小试和中试研究。工艺将臭氧、混凝与膜过滤集成,后置生物活性炭过滤。试验的PTFE膜孔径为0.12μm,外径×内径为2.3 mm×1 mm。小试试验测得临界膜通量为60 L/m2·h,臭氧能够促进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并能提高氨氮的去除。中试试验规模为120 t/d,膜通量为41.67 L/m2·h。结果表明,投加臭氧时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处理负荷能提高至3.19~4.31 mg/L,COD去除率为70%~94%,UV254去除率达到73%~87%,工艺出水浊度<0.2 NTU,大于2μm颗粒数<50 CNT/mL。工艺出水中THMs、HAAs、甲醛、溴酸盐均符合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膜出水未检出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投加臭氧(O3/TOC=0.6~0.8)可显著减轻膜污染,达到同样的污染程度所需的运行时间较未投加臭氧时延长1倍;投加7~9 mg/L臭氧可逐渐消除膜污染,达到原位修复膜污染,减少化学清洗频次的目的。
作者:采用C类紫外线或称为短波紫外线(即UV-C)辐照降解水中磺胺类药物,考察了磺胺类药物种类、UV光强、磺胺类药物初始浓度、反应液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照对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的降解过程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UV-C辐照技术对磺胺甲恶唑的去除率最高,在反应液pH为7,光强为142μW/cm2,初始浓度为0.02mmol/L条件下,辐照30 min后磺胺甲恶唑去除率达到67.80%,而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嘧啶去除率仅15%左右。通过增大紫外光强和减小初始浓度,可提高反应速率和磺胺甲恶唑去除率。反应液pH对反应效果的影响显著,酸性条件更利于UV-C辐照降解磺胺甲恶唑。
作者:该文针对闵行水厂前置生物活性炭和后置生物活性炭两条生产线路,通过比较冬、春、夏各季节各工艺段出水有机物综合指标(总有机碳和UV254)变化情况,研究了有机物在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同时比较活性炭滤池与V型砂滤池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作者:目前,愈演愈烈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给水处理工艺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为了深刻理解水处理工艺中主要运行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代谢的影响,试验以藻细胞个数和胞外分泌物浓度为指标,在长达30 d的试验周期内研究了藻细胞繁殖阶段中水温、光照和振动等参数与铜绿微囊藻生长代谢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改变水温和水力学条件对藻细胞的生长代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提高水温和增加振动频率)虽然有利于藻细胞的灭活,但也可能导致胞外分泌物含量的激增,这对水处理效果有着严重负面影响。
作者:该文依托浙江某电厂海水淡化系统中微滤装置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质数据,对微滤膜的污染成因与清洗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分析了不同清洗方法对微滤膜性能恢复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各种工程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滤膜日常运行维护方案,有效延长微滤膜清洗周期。
作者:延安市污水处理厂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等原因,出水无法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通过改造Orbal氧化沟、增加曝气生物滤池、滤布滤池及紫外消毒池等措施,实现了该厂的出水提标。改造后该厂目前已调试成功,出水可达标。
作者:在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北片建成了温岭市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北片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为1万m3/d。采用多点进水A/A/O工艺,集约化布置,曝气采用抽吸式曝气搅拌一体机,深度处理采用微絮凝+无阀滤池,尾水经加氯消毒后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后外排,部分回用于新区。该文介绍了该厂的处理工艺和设计参数,并对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工程特点。
作者:该文从上海市排水系统已建雨水管、泵站及地道排水等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市基础设施排水管网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改善措施、运行管理优化建议及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全系统达标,雨水综合利用的思路。
作者:青草沙水库是上海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供水量占上海市原水供应的50%以上。为使水库运行处于原水水质优良、水工建筑物安全、机电设备完好、原水单位能耗最低的最佳状态,需要建立包括取输水设施综合监控、水工建筑物安全观测、水情水质盐度测报、视频安防等的基础数据库,并在水库避咸蓄淡、避污蓄清、防止富营养化、节能经济运行等关键调度技术研究,形成相关的模型库及调度预案库基础上,建立青草沙水库综合运行调度平台,从而科学指导水库运行管理。
收录情况: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 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SCD)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A)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开放存取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 Research4Life(HINARI)收录
主管单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 编:顾玉亮
执行主编:阮辰旼
国内刊号:CN 31-1513/TQ
国际刊号:ISSN 1009-0177
邮发代码:4-652